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,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,与之相应,家风是影响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。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,“勤”字也就自然而然成为我家世代相传的家风。
“勤”字是祖父秉承的祖训,也是祖父留下的“传家宝”。记得小时候,我的祖父教育家人说“天道酬勤”,他也始终践行着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”。祖父的“勤”字集中体现在他干农活和写书法上。说起做农活,祖父堪称村里的“老把式”。庄稼地里,时常见祖父头戴斗笠,挥汗如雨,田里杂草不生,庄稼生长茂盛;菜园子中,时常见祖父肩搭毛巾,手摇辘轳,菜地水满沟畦,满园蔬果飘香。祖父用他的汗水培育出金灿灿的粮食,浇灌出绿油油的青菜,成为我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。而说起写书法,祖父可称得上是我们村子里为数不多的“书法家”。农活之余写几笔字,是祖父最大的爱好。祖父那凝重厚实中带着些许飘逸的颜体字,一直让街坊邻里赞不绝口,逢年过节、婚丧嫁娶,都纷纷找祖父写对联。我问祖父怎样才能写好字,祖父摸着我的头,给我讲了个卖油翁的故事,说“熟能生巧”。
“勤”字是父母的一生努力打拼的“人生信条”。父母执着坚守“愚公移山”的信念,用勤劳的双手“化沧海为桑田”。80年代,家里盖房时,村里给我家划了一块宅基地,房前是一个深达四五米、方圆两百余平米的大坑。想要建庭院,必须把大坑填平。因土石方用量巨大,当时也没有大型机械施工,村里邻居都认为在那里盖房简直是天方夜谭。面对困难挑战,父母用“精卫填海”的故事激励自己,只靠一辆平板车,从田地里拉土填坑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历经数年时间,终于将大坑变成美好的家园。“勤能补拙是良训,一分辛劳一分才”,是“勤”字让父亲成为我们村里远近闻名的“能工巧匠”。父亲开始在工厂做“模型工”。面对一张张模具图形,他绞尽脑汁,用灵巧的双手,将一块块木头变成一个个机械零部件模型。后来父亲在家里开起仿古家具厂,在从做模型到做家具的过程中,父亲经历了转型的阵痛期,但他凭着刻苦钻研,最终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。一段段原木,经他用心雕琢、打磨、油漆,变成雕龙画凤、古香古色的条几、八仙桌、太师椅……凭着质优价廉,足不出户,来订货的客人却络绎不绝。
“勤”字是我们兄弟努力向上的“座右铭”。小时候,父亲给我们讲“铁杵磨成针”的故事,讲“入木三分”的典故,讲“水滴石穿”的道理;上学后,父亲亲手写下“书山有路勤为径,学海无涯苦作舟”的对联激励我们。“勤”字成为哥哥成才路上的指明灯。哥哥上中学时特别勤奋,白天读书做题时遇到困难,夜里还在苦思冥想。记得有一次他在睡梦中攻克了难题,顿时兴奋不已,三更半夜爬起来写答案。后来,哥哥以优异成绩顺利考上大学,现在已成为一名光荣的外交官。“勤”字也是我圆梦途中的“金钥匙”。因高考发挥失常,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,是“勤”字支撑我从失利中走出困境,实现自己的梦想。“功成惟志、业广惟勤”,不甘失败的我,上大学期间“双线作战”,在学习学校专业课程的同时,自学起钟爱的法律课程,一举拿下自修法律本科学历和学位。毕业后,我在紧张的工作中挤出时间复习考研,每日三更眠五更起,最终考上当年心仪的公安系统最高学府—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,进入刑法学专业的殿堂。现在作为一名首都警察,守望万家灯火,维护首都安宁,圆了自己当年的“警官梦”。
在当前手机网络、电子游戏等外部诱惑充斥于各个角落的时代,我要将韩愈的名言“业精于勤荒于嬉,行成于思毁于随”送给孩子,让优良的家风在下一代继续传承。教育孩子深刻领悟“天道酬勤”、“玩物丧志”的道理,把握当下,不忘初心,努力向上,用“勤”字书写自己未来的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