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二年级美术学科请专家作《我的清明上河图情结》讲座

发布日期:2016-01-18点击数:

2016年1月15日,北航实验学校初二年级全体同学聆听了中国国家博物馆、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中华世纪坛的志愿讲解员——周娅老师的讲座《我的清明上河图情结》。

与同学们初次见面的周老师幽默风趣,她低调地自称为“退休老太”,其实周老师是首批博物馆志愿者,更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一位名誉馆员。周老师渊博的学识,有趣的讲述,激发了在场的同学们的学习兴趣,大家全程都在认真、专注地聆听。

周老师先介绍了中国画的不同画科,并引出了《清明上河图》所属的画科——风俗画;同时又与欧洲的风俗画做了比较。原来在欧洲,风俗画的出现比我们晚了许多。周老师以庞贝壁画中看到的“框式锯”以及《清明上河图》中出现的一把“框式锯”为起点,展开了她对这幅传世名画的情结。

周老师为了在画中找寻那把中国最早的框式锯,意外地在画中收获了许多细节,她现场与同学们愉快地进行了分享。像用于遮面的扇子,被作为苫布、屏风、中堂的书法作品,银质的温酒碗壶,阿拉伯人和宋人的着装区别——阿拉伯人穿长袖袍子,宋人穿无裆裤、围腰裙、长褙子,以及各式各样的椅凳……画中的细节体现了宋代人民美好淳朴的生活风貌,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。《清明上河图》的情结就这样由周老师娓娓道来,为同学们呈现的情景别样精彩。在场的同学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。

同学们一边感叹画作的精细,一边对周娅老师在文化研究方面表现的认真、执着及思考而肃然起敬。原来那把中国最早的框式锯就躺在一家修车铺里呢。

聆听这次讲座,同学们还有一个收获,就是学习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事物;用自己的头脑思考、探索真知;用自己的热情去寻找美、感受美。感谢学校对美育的重视,让我们得以聆听这场精彩的讲座,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、源远流长。也感谢周娅老师用她生动风趣的言语,把这幅传世名画的情结介绍给我们。还有许许多多与周老师相识的学者,他们礼敬文化的态度,都值得我们学习。
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北航实验学校中学部
邮编:100083
电话:82317141

中学部官方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