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家校共育征文】在反思中与孩子共同成长

作者:高三(5)班 杨书恒家长  编辑:唐宏  发布时间:2020-07-21

首先感谢班主任老师和各位老师的辛苦付出,言语或鞠躬都难表谢意!要谈培养孩子的感想,确实没有太多可以上升到理论层面的东西。书恒出生的时候我硕士研究生在读,等我博士毕业三口团聚的时候,他已经五岁了,最让我内疚和歉意的是缺少了那段时间对妻儿的陪伴、是几年里孩子见到爸爸年龄阶段男人的怯生生表现。再后来是难得的“1+6”七年幸福时光,学前一年和小学六年,虽然也是忙碌,但是孩子每天都会感觉到一个完整家庭的氛围。也就是这段时间,让做父母的痛苦和揪心的是,孩子断断续续的感冒-肺炎-感冒-肺炎,从家到学校再到医院,有时候想,这是对我们家长的考验和惩罚吧,但是孩子缘何遭罪呢?夜夜难眠的愁绪,年年加重的霾天。痛则思变,书恒那时虽然幼小,但出国几次后竟然自发地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、对未知世界的探求,我们夫妻商议后,决定开始一次为了孩子的迁徙和人生转变之旅。

书恒来到北京入读初中,因为基础较差,初三上学期才开始有点起色,这得益于有两位有爱心、有责任心的优秀班主任,考入北航实验学校后,更是幸运地遇到两位“妈妈级”班主任和各位优秀的、专业的科任老师。一路走来,作为家长不敢说总结,只有无限感恩。在对书恒的家庭教育方面,有几点感想与反思如下:

一是面对孩子要保持良好的家庭氛围,做正向上进的家长。在家庭中,孩子回家第一眼会希望看到自己的妈妈,希望看到慈祥平静的妈妈。偶尔的夫妻吵架过程中,我们发现孩子的情绪跟着变得极为纠结和不稳定。后来我们意识到孩子的心智成长非常容易受家庭氛围影响,并且越是在正向的、融洽的、上进的家庭气氛中,孩子越是自然融入和下意识效仿。即使是在青春期,孩子也不会产生过激的逆反心理和出格行为,因为孩子自然地产生了与父母的共情和同理心。

二是感恩孩子、理解孩子、尊重孩子。孩子承载着我们对幸福生活的无限期待,家长的心态的确很难理性把控,尽量避免“爱之深”和“责之切”同时出现。尤其是中国孩子在当下的高强度选拔性教育环境中,成长过程是被过分管控和刻意塑造的,城市的孩子甚至比农村的孩子更艰难。基于这种认知,我们对孩子是感恩的,感恩他给予我们奋斗的目标和愿望的传递;我们也理解孩子成长发展的外部环境,尊重各位老师对于孩子学业善意的引领和要求;尊重支持孩子的外部交往、兴趣选择,适度地给孩子留下他自己的心理和物理空间。

三是在引领孩子做人上,男女有别。孩子初中时候,当爸爸的出差特别多,曾经送给孩子三个小小的要求:锻炼身体、控制情绪、保护妈妈。孩子在践行这三句话过程中,基本上自己实现了“健康躯体、理性稳定的情绪、沟通良好的亲子关系”这三大目标。现有学制难以实现孩子在学校教育的男女有别,最理想的期待是:在社会大环境和学校教育中,把女孩儿当成未来的儿媳妇培养、把男孩儿当成未来的女婿培养。我们认为这个责任主要就是在于家长,不敢说自己教育儿子是一定成功的,但做人的方向上,我们是按照一个有责任、有担当的男人的方向去培养的。我们和孩子也讨论过,无论男生女生,人生一世如草木一秋,都要做到对自己负责、对家庭负责、对国家和社会负责。

四是关键品质培养不可忽视。我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,保持对孩子“仁义礼智信、温良恭俭让”传统品质的培养,这是确保孩子做人的方向。坚决杜绝不良行为、坏人品的行为,发现苗头立即采取措施,过后跟进对孩子的心理状态观察,通过亲子对话或者心理干预的方式保证其做人的基本方向正确。家长们都头疼的手机问题、早恋问题、消费问题、作业问题等,我们一样都体验过艰难的处理过程,恰恰是这个过程让孩子形成了自理自律的关键品质。